陕北说书故事类型的基本框架是稳定的,但在特定书题的文本中,各单元序列的表现形式又千差万别。稳定性和变异性在口头传统的故事类型层面上同样存在。口头诗学理论为研究陕北说书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能够帮助确立陕北说书新的“研究范式”,希望借此推动陕北说书研究的新进展,当然也包括借鉴其他“研究范式”,共同促进西北地区戏曲歌谣语言文化研究。(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北地区戏曲歌谣语言文化研究”首席专家、子课题负责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延安大学教授)寓言、重言和卮言,是《庄子》独特的言说方式,历来歧解纷出,其中,“卮言”尤为学界所重,英语世界亦多有探讨。
从论辩过程角度考察,关注运用语词的技能。从论辩目的角度考察,关注卮言的说服力。
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一名文学研究工作者,我认为,在“四个坚持”中,“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是另外三个“坚持”的具体体现与衡量标准;贯彻落实“四个坚持”最终要落实到“以精品奉献人民”上。“精品”出之于“灵魂的创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
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把普及性工作放到一个重要位置,力争生产出让人民大众喜欢读、读得懂、反复读的成果,为人民奉献普及性的学术精品。
对一个事件的始与终,可以依据其目的是否完成和转换来判断。以事件为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能够把语境分析的优势综合进来,从而在看待社会与个体的关系时,无需对社会的实在性做出任何先验假设,也无必要把研究视域局限于个体层面之上,或者对个体做出理想化的预设。在语境论看来,事件是一个有其系统结构性的整体,主体基于其所从事的行动和目的,来构建这个整体性的语境,从而有助于行为者完成事件。
一方面,隐喻为构成经济学说明基础的模型提供了语言语境,使经济学研究者有可能从中构建出新的模型。另一方面,隐喻在经济学中的关键作用在于,它透视了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原因,使我们关注到深层存在的、结构性的实在,特别是作为一种非定义固化指称模式的生成性隐喻,为隐喻在经济学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三是人类学知识的语境构成。语境因素在人类学研究中凸显了语境思维对于揭示人类学知识的形成机制和合理内涵,以及维护人类学学科地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人类学中构造语境翻译和语境知识的实践,建立起作者、读者和当地人之间的对话网络,在语境化过程中追求人类学的更加自主的发展,剖析人类学知识的语境内涵,本质上就是对语境论社会科学研究纲领的一种实践,同时,也带来了人类学研究的一些新的富有潜力的发展方向。
2013年,“写在竹简上的中国经典——清华简与中国古代文明”展览在联合国总部展出,这是清华简首次走出国门,也是中国首次在海外举办考古文献展览,纽约时报也以“RareRecordofChineseClassicsDiscovered”为题介绍了清华简的初步整理情况。2015年美国达慕思大学艾兰教授以清华简《保训》作为一章研究内容的新书BuriedIdeas出版;2018年芝加哥大学夏含夷教授研究清华简《程寤》的论文发表于TheJournalofAsianStudies(亚洲学会学报),该刊特地用《程寤》竹简图版制作了封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因法之名》更是紧紧揪住了观众的心。 《因法之名》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公检法和律师这个法律共同体在纠正错案过程中形成的合力。这在以往的电视剧创作中比较少见。公安方面,老一代有许志逸错案主办警官葛大杰、抓捕许志逸过程中牺牲的仇慕,新一代有仇慕之子仇曙光;检察方面,老一代有因为意外去世的邹雄,新一代有邹雄的女儿邹桐。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作为能够通过政策立法改变劳动关系制度与规则的实体,政府是劳动关系“规制者”“协调者”“维护者”。伴随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政府在协调劳动关系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根植于中国文化并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制度机制,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有力保障。建立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劳资合作共赢”理念“劳资合作、劳资两利”是企业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的理念基础。
《哲学动态》编辑部策划并出版了《他们的思与想——哲学动态人物专访辑录(1988-2018)》(约100万字,拟出2-3册),纪念改革开放40年哲学与时代相偕共进的学术历程。自1988年到2018年,《哲学动态》“人物专访”栏目先后访谈推介了百余位国内顶尖的哲学家,他们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背景探讨了哲学重大热点和焦点问题,极大推动了当代中国哲学思想从反思到构建这一自信意识确立的进程,成为思想与时代互动的典范。沿着访谈的线索可以廓清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哲学发展的清晰线索和脉络,有助于更好把握哲学所表征的时代精神之精华,实现哲学思维和民族思维的有机融合,推进哲学的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人文杂志》开设“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学术问题与话语体系构建”专栏,总结和反思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学界所关注的问题、理论方法、取得的成果。其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树伟的《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演变与格局重塑》一文被2018年第22期《新华文摘》全文转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卢现祥的《中国制度变迁40年——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和浙江师范大学冯建勇的《新时期的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研究》被《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摘。
“两山论”的发展理念是人与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生态文明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思想先导,理念先行,行动才能自觉。
二是“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大局和长远为山东把脉定向指明的前进目标。
而空间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按照经济学中成本最小的要素组合条件,在一定技术背景下,空间资源越稀缺,价格越高,非空间要素对空间要素的替代程度就越深,越促进对空间的集约利用。生活空间与承载和保障人居有关,是以提供人类居住、消费、休闲和娱乐等为主导功能的场所,不仅涉及城市居住用地,还涉及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和商业用地。生活空间的宜居状况主要通过其安全性、便捷舒适性、环境亲切友好性等来体现。
Copyright © 2012-2022 www.hslxj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黄山隆鑫旅行社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投诉建议 友情链接 产品服务 法律条款 0943-6624762
地址:安徽黄山屯溪区仙人洞新苑5栋101 皖ICP备18014446号-1